韩强|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传承机制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本文刊载于《探索》2021年第5期。
引用格式:韩强.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传承机制[J].探索,2021(5):28-37.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集中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何以能够跨越百年时空、历久弥新、不断发扬光大,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建党精神传承的良好机制,这一机制集中体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铸就了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政治品格;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形成了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价值遵循;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锻造了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坚强意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凝聚起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强大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构建了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思想灵魂;伟大的民族品格塑造了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文化根脉。这些宝贵经验,从精神层面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时代之问,对中国共产党继续走向成功也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韩强,男,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政党一刻也不能离开精神的滋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10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到拥有9500多万党员、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政党历史上创造一系列彪炳史册的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功绩,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特殊的精神品格,拥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集中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此前,全党把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核心的“红船精神”作为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在建党百年之际明确提出建党精神,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对自身内在特质和优势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思考,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继续成功的原则坚守。
建党精神一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内涵、历史、地位、意义、弘扬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丰富了对建党精神的认识。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包括:陈金龙认为,建党精神特指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形成的精神,建党精神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体现党的性质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丁俊萍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秉性宗旨。艾四林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视角指出,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人民性。吴潜涛则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主客观条件,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的反映,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有密切联系的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中形成的红船精神的凝练和升华。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属于信仰层面的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属于行为遵循层面的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属于精神风貌层面的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属于情怀层面的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道德底蕴。曲青山则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是我们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把金钥匙。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性贡献。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的是我们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思想优势;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的是我们党初衷不改、本色依旧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政治优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的是我们党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精神优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的是我们党品德高尚、情系人民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道德优势。还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重点回答了我们的旗帜是什么、目标在何方,我们是谁、我们为了谁,我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及我们的政治品格是什么等一系列涉及中国共产党党性、立场和品质的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更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奋斗的不竭动力。也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和人格风范,这些革命精神既有体现历史特点的独特性,又一脉相承、贯穿融通。还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历史穿透力、思想号召力和政治引领力,将引领我们从胜利走向新胜利。新时代更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此,必须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透过对建党精神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意志、品质、作风等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一精神与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塞罕坝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一个内在统一、前后相接、涵养后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惧强敌、不怕困难,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但也要看到,一个政党精神的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许多考验,中国共产党能够经受住这些考验,守住初心、不负使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形成了建党精神传承的良好机制,从而保证了建党精神赓续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业已创造百年辉煌,正在向第二个百年进军,要把建党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深刻总结、坚定维护建党精神传承的有效机制,使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得到新的继承和发展。那么,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的科学机制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认识和概括呢?本文试图予以探讨。
1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铸就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政治品格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最为鲜明的红色基因。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确立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科学、思想先进、追求真理、信仰坚定的精神特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思想优势,是伟大建党精神生生不息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动力,也是建党精神传承机制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人在党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既体现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不懈追求,体现为对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心,也体现为对完成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奋斗。因此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指出,“本党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4)联合第三国际”。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正如党的七大党章明确规定的,党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也就是说,最高纲领是始终如一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最低纲领则是随着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任务不断变化的。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最低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则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纲领则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实现最低纲领,才能一步一步接近自己最终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引领下,最低纲领才能真正实现。正如《共产党宣言》指明的那样:“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人类社会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心,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始终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些成就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使国家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使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历史,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深刻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要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对其理论渊源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有系统全面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发展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不断把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仅源于其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阐明的基本原理,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时代特征和发展大势,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使中国从一个贫弱落后的旧中国转变为独立自主、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是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认识一经确立,马克思主义就真正成了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工人运动)相结合,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也就不可避免了。
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对真理的信仰,就有了对真理的追求和运用,最终必然开辟一条通达真理的成功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的成功实践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铭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在自己的章程中庄严宣告,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发生一系列历史性变革的总根源,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2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形成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价值遵循
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传承,从根本上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而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人类解放的事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只有为人类解放而奋斗,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拥护,也才能吸引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最终汇聚成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共产主义,而这一历史过程的最近目的就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之后,当前最现实的任务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翻身解放,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怕流血牺牲,始终艰苦奋斗,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使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勇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所在、精神所系。
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同样是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传承的力量之源。没有人民的拥护,任何精神都是苍白无力的,更难以流传下去。为了人民、代表人民、尊重人民、服务人民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集中体现。《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正是由于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使伟大建党精神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生根开花、造福人民,充分彰显了建党精神的生机与活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建党精神最辉煌的篇章。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确立为自己的最低纲领,并为之不懈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人民才真正相信党、依靠党,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而共同奋斗。
党成立百年,中国共产党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将指日可待。当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是中国共产党人万里长征走完的历史性一步,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才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历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伟大建党精神必将得到新的传承和升华。
3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锻造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坚强意志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用不懈奋斗谱就的一曲胜利凯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成功的原因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我们靠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战胜了敌人,也使中国共产党锻造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敢于克服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气慨,这一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继承并发扬,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核心命题,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胜利的精神血脉。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扬敢于斗争、勇于胜利、不怕牺牲的精神,经过艰苦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革命意志、鲜明的斗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各种困难,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建立起了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发扬光大,其中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更是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党坚持改革创新,弘扬创新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无疑成为这一探索的集中写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成功的强大精神象征。虽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必然会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必须准备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特别是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仍面临许多艰巨复杂的任务,多期叠加造成的内外部形势复杂严峻,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进一步加剧,这就需要我们统揽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满怀信心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有斗争就会有代价,就会有牺牲,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斗争中,有1800多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任何困难都不能吓倒和阻止我们,任务越艰巨,条件越艰苦,环境越复杂,越要弘扬斗争精神,坚定革命意志,增强胜利信心。
当前,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党建设好,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4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凝聚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强大力量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集中写照。对党忠诚,就是始终忠诚于党的理论、信仰、根本宗旨、基本纲领、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忠诚党的组织,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只有对党忠诚,中国共产党才能保持高度团结统一、做到步调一致,才能战胜一切敌人,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才能不负人民,完成党的历史使命。
对党忠诚是党建立之初就对全体党员提出的明确要求。党的一大纲领明确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但在加入我们队伍之前,必须与企图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从党的二大制定的第一个党章开始,即明确规定了党的纪律,特别是强调党员违反党的纪律必须开除的六种情形。此外,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入党誓词也把对党忠诚作为党员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面对凶残的敌人和艰苦的环境必须强调对党忠诚,那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绝对不能有丝毫放松,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党的纪律,严肃查处违反党的纪律的现象。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明确了对党忠诚的严格要求和惩戒办法。《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等十二个方面强调了对党忠诚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的各种行为以分则形式作了明确规定,并特别强调:“对党不忠诚不老实,表里不一,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也把对党忠诚作为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了规定。可以说,这些党内法规制度构建了对党忠诚的严格制度保障体系,体现了对党忠诚的一以贯之和严格遵循,充分保证了党的团结性和凝聚力、战斗力。
对党忠诚必然要求不负人民,只有不负人民才能真正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不负人民重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深知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人民,只有全心全意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才能实现人民的最终解放,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放在革命工作的首位,从组织城市产业工人罢工到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反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到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到走向共同富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推进实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可以说,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始终倡导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为党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也为党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5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构建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思想灵魂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工人阶级发展壮大和中国革命形势的判断而作出的正确决策,也是实事求是的典范。尽管在建党精神的概括中没有使用“实事求是”这样的词语,但是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已融入、贯穿于建党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思想灵魂。
实事求是的本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的态度确立为“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伟大建党精神处处蕴涵着实事求是的精髓,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集中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根据形势任务变化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正确把握人民利益意愿,为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既要坚定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又要坚持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方法,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胜利;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切实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做事情的根本标准,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正确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才能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前进。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伟大建党精神活的灵魂。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中国实际,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就会给革命事业带来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才使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它的召开和确立的正确组织路线、军事路线,正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当然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数不胜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每一个革命精神,都既继承了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又根据自身实际有所创新,从而使革命精神不断得到发扬光大,也使实事求是深入党心民心。
新时代继续发扬建党精神,更需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思想路线拓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思想路线在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建党精神。
6 伟大的民族品格塑造建党精神百年传承的文化根脉
伟大民族造就伟大政党,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中华民族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始终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繁荣发展,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伟大品格和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延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些精神和文化集中体现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这些精神已经融入民族血脉,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显著标识。“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正是由于民族精神蕴含了党的精神、党的精神深刻融入了民族品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伟大建党精神才能在百年传承中日益焕发生机活力。
在建党精神赓续传承的百年历史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已深刻融入建党精神之中,建党精神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不断充实新内容,实现新发展。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这些思想在建党精神中都有充分体现,是建党精神的文化根脉,也是建党精神传承的文化土壤和纽带。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捍卫者。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确立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厚的营养,他的思想体现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一系列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受到滋养,从文化传承中找到规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党精神的传承提供借鉴和动力,使建党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END
往期推荐
容志|组织应变力: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重大风险的理论解释——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扫描二维码
阅读5期全文